
38crmoal圆钢是高级氮化钢,具有高耐磨性高疲劳强度和高强度特点。主要用于热处理后尺寸的氮化零件,或各种受冲击负荷不大而耐磨性高的氮化零件,如镗杆、磨床主轴、自动车床主轴、蜗杆、精密丝杆、精密齿轮、高压阀门、阀杆、量规、样板、滚子、仿模、气缸体、压缩机活塞杆,汽轮机上的调速器、转动套、固定套,橡胶及塑料挤压机上的各种耐磨件等。
标准:合金钢管GB/T3077-2015、钢板GB/T11251-2018。
38CrMoAl圆钢计算公式
◆圆钢:每米重量(公斤)=0.00617×直径mm×直径mm(注:螺纹钢和圆钢相同)
◆扁钢:每米重量(公斤)=0.00785×厚度mm×边宽mm
◆管材:每米重量(公斤)=0.02466×壁厚mm×(外径mm-壁厚mm)
◆板材:每米重量(公斤)=0.785×厚度mm×长m×宽m●特性及适用范围:38CrMoAl有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及耐腐蚀性,淬透性不高。用于制作高耐磨性、高疲劳强度和相当大的强度、处理后尺寸精度高的氮化零件,如仿模、气缸套、齿轮、高压阀门、镗杆、蜗杆、磨床主轴等。但尺寸较大的零件不宜采用。
对应牌号42CRMO圆钢
俄罗斯ГOCT 38XM、
美国AISI 4140/4142、
英国BS 708M40/708A42/709M40、
法国NF 40CD4/42CD4、
德国DIN 41CrMo4/42CrMo4、
日本JIS SCM4、
国际ISO 683/1 3
淬火规范
普通淬火、回火规范: 淬火温度1000~1050℃,淬油或淬气,硬度≥ 60HRC;回火温度160~180℃,回火时间2h,或回火温度325~375℃,回火次数2~3次。
物理性能编辑 语音
1)临界点温度(近似值):Ac1=730°C、Ac3=800°C、Ms=310°C。
2)线胀系数:温度20~100°C/20~200°C/20~300°C /20 ~400°C/20~500°C /20~600°C
线胀系数: 11.1×10K/12.1×10K/12.9×10K/13.5×10K/13.9×10K14.1×10K。
3)弹性模量:温度20°C/300°C/400°C/500°C/600°C
弹性模量210000MPa/185000MPa/ 175000MPa/165000MPa/15500oMPa
工艺规范
热加工规范
加热温度1150 ~1200°C开始温度1130 ~1180°C终止温度> 850°Cφ> 50mm时缓冷。
正火规范
正火温度850~900°C出炉空冷。
高温回火规范
回火温度680~700°C出炉空冷。
淬火、回火规范
预热温度680 ~700°C淬火温度840~880°C油冷回火温度580°C水冷或油冷硬度≤217HBW。
亚温淬火强韧化处理规范
淬火温度900°C回火温度560°C硬度(37±1) HRC
感应淬火、回火规范
淬火温度900°C回火温度150~180°C硬度54 ~60HRC。
典型应用
适宜制作要求一定强度和韧性的大中型塑料模具。
GCr15轴承圆钢是一种合金含量较少、具有良好性能、应用广泛的高碳铬轴承钢。经过淬火加回火后具有高而均匀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接触疲劳性能。该钢冷加工塑性中等,切削性能一般,焊接性能差,对形成白点敏感性能大,有回火脆性。
执行标准:
中国GB/T18254-2002
日本JIS G4805:1991
美国ASTM A295:1998
统一数字代号:B00150
化学成分
S:≤0.020
P:≤0.027
Cr:1.30-1.65
热处理
钢棒退火,钢丝退火或830-840度油淬。
工艺参数
1.普通退火:790-810度加热,炉冷至650度后,空冷——HB170-2 GCr15轴承钢
2.等温退火:790-810度加热,710-720度等温,空冷——HB207-229
3.正 火:900-920度加热,空冷——HB270-390
4.高温回火:650-700度加热,空冷——HB229-285
5.淬 火:860度加热,油淬——HRC62-66
6.低温回火:150-170度回火,空冷——HRC61-66
7.碳氮共渗:820-830度共渗1.5-3小时,油淬,-60度至-70度深冷处理+150度至+160回火,空冷——HRC≈
对圆钢加热和冷却时相变的影响
钢加热时的主要固态相变是非奥氏体相向奥氏体相的转变,即奥氏体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和碳的扩散有关。合金元素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能,增加奥氏形成的速度;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妨碍碳在钢中的扩散,显著减慢奥氏体化的过程。
钢冷却时的相变是指过冷奥氏体的分解,包括珠光体转变(共析分解)、贝氏体相变及马氏体相变。仅举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为例,大多数合金元素,除钴和铝外,均起减缓奥氏体等温分解的作用,但各类元素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不形成碳化物的(如硅、磷、镍、铜)和少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钼、钨),对奥氏体到向珠光体的转变和向贝氏体的转变的影响差异不大,因而使转变曲线向右推移。
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铬、钼、钨)如果含量较多,将使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显著推迟,但对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的推迟并不显著,因而使这两种转变的等温转变曲线从“鼻子”处分离,而形成两个 C形。 [3]
对钢的晶粒度和淬透性的影响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很多。钢的脱氧和合金化情况均与“奥氏体本质晶粒度”有关。一般来说一些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如镍、硅、铜、钴等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较弱而锰、磷则有促进晶粒长大的倾向。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钨、钼、铬等,对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起中等作用。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钒、钛、铌、锆等,强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起细化晶粒作用。铝虽然属于不形成碳化物元素,但却是细化晶粒和控制晶粒开始粗化温度的常用的元素。
钢的淬透性(见淬火)高低主要取决于化学成分和晶粒度。除钴和铝等元素外,大部分合金元素溶入固溶体后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和贝氏体的相变,增加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数量,即提高钢的淬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