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细石浇筑机质量保证 新普机械制造厂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上料机,特别涉及一种降低撒料的混凝土上料机。 背景技术: 混凝土上料机是常见的混凝土运输设备,一般为皮带运输机,运输皮带的种类包括裙边皮带和普通皮带。在输送小颗粒的物料时,一般采用裙边皮带运输,因为裙边皮带运输时撒料的情况比较轻微,能够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地面的清洁,但裙边皮带的输送速度一般较慢;在输送大块物料时,一般采用普通皮带运输,因普通皮带的称重能力较大,运输速度快。 在需要快速运输小颗粒的物料时,一般也会选用普通皮带运输机,因为裙边皮带的运输速度达不到要求,但采用普通皮带运输机后在物料从下料斗转运至皮带上的过程中,在下料斗的下料处的撒料情况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撒料的混凝土上料机,达到了在采用混凝土上料机快速运输小颗粒时降低下料斗下料处撒料程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降低撒料的混凝土上料机,包括主支架、头轮、尾轮、皮带和电机,头轮和尾轮分别位于主支架的两端,头轮和尾轮均水平设置,皮带套设在头轮和尾轮上,电机固定在主支架上并带动头轮转动,主支架上设置有挡料组件,挡料组件位于皮带的上方,挡料组件包括固定架和挡料板,固定架包括两根固定杆和一根第二固定杆,两根固定杆平行于皮带的传送方向设置并且位于皮带的两侧,并且两根固定杆分别通过连接杆焊接固定在主支架上,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在两根固定杆靠近尾轮的一端,挡料板包括三块,分别固定在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下料斗置于挡料组件上方,随着物料落至皮带上,物料会受到挡料板的阻挡,因此物料不易从皮带上撒落,达到了在快速运输小颗粒物料的过程中物料也不易撒落的效果。 较佳地,固定杆靠近皮带内侧的部分为固定部,固定部的上表面为由上往下从外向内倾斜的斜面,挡料板固定并贴合在固定部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部的上表面倾斜设置后,固定在固定部上方的挡料板呈倾斜状态,有利于挡料板与皮带接触,使固定杆上固定的挡料板挡料效果更佳。 较佳地,第二固定杆靠近固定杆的一侧为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相对皮带由上往下从尾轮向头轮方向倾斜,挡料板固定并贴合在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倾斜设置后,固定在第二固定部上的挡料板相对皮带呈倾斜状态,有利于提升挡料板的挡料效果。 较佳地,挡料板为硬质弹性板。 较佳地,挡料板的下端伸出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并且挡料板与皮带的上表面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物料从下料斗掉落至皮带上方时,部分物料压在挡料板上方,将挡料板下压至与皮带接触,有助于避免物料从挡料板与皮带之间掉落。 较佳地,固定在第二固定杆上的挡料板位于固定在固定杆上的挡料板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杆上固定的挡料板靠近尾轮的一端垫在第二固定杆上固定的挡料板上,因此固定杆上固定的挡料板靠近尾轮的一端不会与皮带接触,这样随着皮带的传送皮带不会扯动固定杆上固定的挡料板靠近尾轮的一端,大大降低了由于皮带因摩擦带动挡料板变形的可能性。 较佳地,主支架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尾轮位置的张紧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张紧机构调整尾轮的位置,以改变尾轮与头轮之间的距离,达到张紧皮带的效果。 较佳地,主支架包括空心插杆,张紧机构包括卡杆和调节件,卡杆的一端为卡接头,卡接头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卡接槽,尾轮的轮轴卡接在卡接槽内;卡杆远离卡接头的一端为螺纹杆,调节件的一端为调节螺母,另一端为插接部,插接部卡接在插杆内并且能够与插杆转动连接,螺纹杆穿过调节螺母和插接部并插入插杆内,调节螺母与螺纹杆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插杆转动调节螺母,由于卡杆的卡接头与尾轮卡接,因此相对插杆转动调节螺母后卡杆不会相对插杆转动,再由于螺纹杆与调节螺母的螺纹连接,随着调节螺母的转动,调节螺母会带动螺纹杆相对调节螺母进行移动,从而达到调节尾轮的相对位置,达到了张紧皮带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皮带上方设置挡料组件,下料斗位于挡料组件上方,达到了在采用普通皮带运输机快速运输小颗粒时降低下料斗下料处撒料程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突出挡料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局部A处放大图; 图4是突出张紧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主支架;11、插杆;2、头轮;3、尾轮;4、皮带;41、提升条;5、电机;6、挡料组件;61、固定架;611、固定杆;612、第二固定杆;613、连接杆;614、固定部;62、挡料板;7、张紧机构;71、卡杆;711、卡接头;712、螺纹杆;713、卡接槽;72、调节件;721、调节螺母;722、插接部;8、下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一种降低撒料的混凝土上料机,用于运输从下料斗8内下落的小颗粒物料,包括主支架1、头轮2、尾轮3、皮带4和电机5,头轮2和尾轮3分别位于主支架1的两端,头轮2和尾轮3均水平设置,皮带4套设在头轮2和尾轮3上,电机5固定在主支架1上并带动头轮2转动;主支架1上设置有挡料组件6,并且挡料组件6位于下料斗8与皮带4之间。启动电机5,电机5带动头轮2转动,头轮2带动皮带4和尾轮3转动,随着下料斗8内的物料下落,小颗粒物料经过挡料组件6的阻挡后绝大部分落在皮带4上,随着皮带4的转动而传送,达到了采用普通皮带运输机快速运输小颗粒时降低下料斗下料处撒料程度的效果。 如图1所示,皮带运输机中的皮带4可以水平设置,也可以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皮带4倾斜设置,并且头轮2位于主支架1的顶端,尾轮3位于主支架1的下端,下料斗8靠近尾轮3,并且下料斗8通过支撑架架设在地面上,皮带4通过头轮2的驱动将下料斗8掉落的物料倾斜向上运输。 如图2所示,挡料组件6位于皮带4的上方,挡料组件6包括固定架61和挡料板62,固定架61包括两根固定杆611和一根第二固定杆612,两根固定杆611平行于皮带4的传送方向设置并且位于皮带4的两侧,并且两根固定杆611分别通过连接杆613焊接固定在主支架1上,第二固定杆612固定连接在两根固定杆611靠近尾轮3的一端,挡料板62包括三块,分别固定在固定杆611和第二固定杆612上。这样,挡料组件6主要通过挡料板62的作用,将从下料斗8内下落的小颗粒物料挡住,避免小颗粒物料在下落的过程中滚出皮带4。 其中,如图2所示,挡料板62为硬质的弹性板,如橡胶板,这样挡料板62由于弹性容易与皮带4的上表面接触,降低挡料板62与皮带4之间的间隙,同时还不易损伤皮带4。 如图3所示,固定杆611靠近皮带4内侧的部分为固定部614,固定部614的上表面可以设置为由上往下从外向内倾斜的斜面,挡料板62固定并贴合在固定部614的上表面。这样固定在固定部614上的挡料板62呈倾斜状态,有利于挡料板62与皮带4接触,使固定杆611上固定的挡料板62挡料效果更佳。 同理,结合图2所示,第二固定杆612靠近固定杆611的一侧为第二固定部(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相对皮带4由上往下从尾轮3向头轮2方向倾斜,挡料板62固定并贴合在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 如图3所示,挡料板62的下端伸出固定杆611和第二固定杆612,并且挡料板62与皮带4的上表面接触。这样,下料斗8内的物料落至皮带4上时,一部分物料会压在挡料板62上,使挡料板62与皮带4的接触更加紧密,降低了小颗粒物料从挡料板62与皮带4之间的间隙流出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3所示,还可以将固定在第二固定杆612上的挡料板62放置于固定在固定杆611上的挡料板62的下方。固定杆611上固定的挡料板62靠近尾轮3的一端垫在第二固定杆612上固定的挡料板62上,因此固定杆611上固定的挡料板62靠近尾轮3的一端不会与皮带4接触,这样随着皮带4的传送,皮带4不会扯动固定杆611上固定的挡料板62靠近尾轮3的一端,大大降低了由于皮带4因摩擦带动挡料板62变形的可能性,增大挡料板62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主支架1上设置用于调节尾轮3位置的张紧机构7,从而调整尾轮3与头轮2之间的距离,实现调整皮带4松紧程度的目的。张紧机构7的结构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一种作为参考。 如图4所示,主支架1包括空心插杆11,张紧机构7包括卡杆71和调节件72,卡杆71的一端为卡接头711,卡接头711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卡接槽713,尾轮3的轮轴31卡接在卡接槽713内;卡杆71远离卡接头711的一端为螺纹杆712,调节件72的一端为调节螺母721,另一端为插接部722,插接部722卡接在插杆11内并且能够与插杆11转动连接,螺纹杆712穿过调节螺母721和插接部722并插入插杆11内,调节螺母721与螺纹杆712螺纹连接。相对插杆11转动调节螺母721,由于卡杆71的卡接头711与尾轮3卡接,因此相对插杆11转动调节螺母721后卡杆71不会相对插杆11转动,再由于螺纹杆712与调节螺母721的螺纹连接,随着调节螺母721的转动,调节螺母721会带动螺纹杆712相对调节螺母721进行移动,从而达到调节尾轮3的相对位置,达到了张紧皮带4的作用。 如图2所示,为了增大皮带4的提升效果,可以在皮带4的上表面上一体间隔设置多个提升条41。提升条41为“人”字型,并且“人”字型的提升条41的开口朝向物料的运输方向,“人”字型的提升条41有助于将物料向皮带4中间部位聚拢,降低物料在运输过程中掉落皮带4的可能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法的保护。
xinpu12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料机,尤其涉及一种机片壳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组装设备是用于将多种构件组装成成品或半成品的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组装场合当中。 3.其中,对于将机片壳上料到组装设备中而由组装设备将该机片壳与其它构件组装所要的产品来说,机片壳的上料离不开上料机的使用。 4.目前,现有的上料机是将操作人员手工摆放到上料位置的料盘中的机片壳抓走再放置于组装设备中,当料盘上的机片壳被取完后,此时操作人员再将空的料盘取下再放上装满机片壳的料盘,这样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并影响到机片壳上料的速度;同时,由于上料机直接将料盘中的机片壳往组装设备处转送,故使得组装设备处的机片壳存在摆放不准确的缺陷。 5.因此,急需要一种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适用对机片壳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取放机械手、定位模座、直线移载装置及用于承载批量料盘的料盘上料装置。所述料盘上料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使批量料盘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向上上料,所述取放机械手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位于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对应上方;所述直线移载装置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位于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旁边并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所述定位模座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所述机片壳的收容定位腔,所述直线移载装置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于一接料位置与一上料拉置之间滑移切换;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接料位置时靠近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上料位置时远离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述取放机械手将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料盘中的机片壳转移至处于所述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收容定位腔中。 8.较佳地,所述框架为方形框架并从四周包围所述取放机械手、料盘上料装置和直线移载装置,所述框架的侧壁开设有侧向开口,所述直线移载装置还沿远离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方向伸出所述侧向开口,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接料位置时从所述侧向开口滑入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上料位置时从所述侧向开口滑出所述框架。 9.较佳地,所述框架相对的第二侧壁开设有供所述取放机械手将空的料盘掉出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向开口。 10.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还包括旋转驱动器,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安装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 11.较佳地,所述收容定位腔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收容定位腔在所述定位模座上呈对称布置。 12.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还包括伸缩驱动器,所述伸缩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并位于所述旋转驱转器的旁边,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开设有匹配所述伸缩驱动器之伸缩端的槽孔结构,所述旋转驱动器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转而使所述槽孔结构选择性地与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相对齐。 13.较佳地,所述槽孔结构为两个且沿所述定位模座的旋转方向相隔开,每个所述槽孔结构对应有一个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所述槽孔结构在所述旋转驱动器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转至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相平行时与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对齐。 14.较佳地,所述料盘上料装置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排列。 15.较佳地,所述料盘上料装置包含料盘托架、升降电机、升降丝杆及升降丝母,所述料盘托架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滑设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丝杆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布置并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丝母可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滑移地套装于所述升降丝杆,所述升降丝母还与所述料盘托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电机位于所述料盘托架的下方,所述升降电机安装于所述框架并驱使所述升降丝杆旋转。 16.较佳地,所述取放机械手包含xy轴移载模组、料盘取放装置及机片壳取放装置,所述xy轴移载模组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料盘取放装置和机片壳取放装置同时安装于所述xy轴移载模组的输出端,由所述xy轴移载模组驱使所述料盘取放装置和机片壳取放装置一起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 17.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料盘上料装置,实现料盘批量上料以达到机片壳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机械手,用于将料盘上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料盘中的机片壳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定位收容腔中,使得机片壳于定位模座上进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线移载装置驱使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机械手将二次定位后的机片壳准确地转送至后续的组装设备处;当上方的一个料盘中的机片壳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机械手将空的料盘转送,以确保机片壳继续上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具有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接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取放机械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料盘上料装置安装于部分框架并显示出料盘和机片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定位模座、旋转驱动器、直线移载装置及伸缩驱动器装配在一起且在定位模座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相垂直和显示出机片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所示在定位模座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相平行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图7所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适用对机片壳210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10、取放机械手20、定位模座30、直线移载装置40及用于承载批量料盘220的料盘上料装置50。料盘上料装置50安装于框架10并使批量料盘220沿框架10的z轴方向向上上料,以便于操作人员将批量料盘220从框架10的较低位置放入料盘上料装置50处。取放机械手20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对取放机械手20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取放机械手20位于料盘上料装置50的对应上方,以便于取放机械手20从上方取走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直线移载装置40沿框架10的x轴方向位于料盘上料装置50的旁边,使得直线移载装置40与料盘上料装置50之间更紧凑;直线移载装置40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对直线移载装置40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定位模座3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定位模座30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机片壳210的收容定位腔31,直线移载装置40驱使定位模座30沿框架10的x轴方向于一接料位置(见图1)与一上料拉置(见图2)之间滑移切换;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接料位置时靠近料盘上料装置50,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上料位置时远离料盘上料装置50。取放机械手20将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收容定位腔31中,以实现对机片壳210的二次定位的目的。具体地,在图1和图2中,框架10为方形框架并从四周包围取放机械手20、料盘上料装置50和直线移载装置40,以防止外界对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的干扰;框架10的侧壁开设有侧向开口11,直线移载装置40还沿远离料盘上料装置50的方向伸出侧向开口11,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接料位置时从侧向开口11滑入框架10,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上料位置时从侧向开口11滑出框架10,这样设计使得定位模座30更好地匹配取放机械手20和外界机械手,使得取放机械手20可靠地将机片壳210移转至处于接料位置时的定位模座30,以及使得外界机械手可靠地将处于上料位置时的定位模座30上的机片壳210取走,避免框架10对外界机械手的造成障碍;另,框架10相对的第二侧壁开设有供取放机械手20将空的料盘220掉出框架10的第二侧向开口12,这样设计使得空的料盘220下料方向和机片壳210的上料方向相反且互不干扰。更具体地,如下: 28.如图1和图2,以及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还包括旋转驱动器60,旋转驱动器6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旋转驱动器60的输出端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安装于旋转驱动器60的输出端,以使得定位模座30通过旋转驱动器60而间接地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还借助旋转驱动器60而使得定位模座30能相对直线移载装置40进行角度调整,以更好地接料和上料的目的。具体地,在图6至图8中,收容定位腔31为两个,两个收容定位腔31在定位模座30上呈对称布置,以使得定位模座30能收容并定位两个机片壳210,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收容定位腔31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三个 不等,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图6至图8中,旋转驱动器60为旋转气缸或旋转油缸,以快速地使定位模座30于两极限位置之间旋转切换,例如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平行的极限位置和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垂直的极限位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旋转驱动器60还可以为旋转电机,故不以上述说明为限。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移载装置40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所熟知的,例如采用电机、丝杆、丝母及用于形成输出端41的移载座的组成,或者采用电机、主带轮、从带轮、皮带及用于形成输出端41的移载座的组成,它们的关系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详细。另,当将旋转驱动器60删除时,此时的定位模座30直接地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 29.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还包括伸缩驱动器70,伸缩驱动器7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并位于旋转驱转器60的旁边,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开设有匹配伸缩驱动器70之伸缩端71的槽孔结构32,旋转驱动器60驱使定位模座30旋转而使槽孔结构32选择性地与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相对齐,由伸缩驱动器70可锁定此状态的定位模座30,从而确保定位模座30位置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图6至图8中,槽孔结构32为两个且沿定位模座30的旋转方向相隔开,每个槽孔结构32对应有一个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槽孔结构32在旋转驱动器60驱使定位模座30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平行时与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对齐,从而使得伸缩驱动器70可将与直线移载装置40平行状态的定位模座30进行锁定。举例而言,伸缩驱动器70为伸缩气缸或伸缩油缸,但不以此为限。 30.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料盘上料装置50为两个且沿框架10的x轴方向排列,以增加机片壳210的存储量,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料盘上料装置50的数量还可为一个或三个不等。具体地,在图4和图5中,料盘上料装置50包含料盘托架51、升降电机52、升降丝杆53及升降丝母54;料盘托架51沿框架10的z轴方向滑设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料盘托架51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升降丝杆53沿框架10的z轴方向布置并可转动地装配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升降丝杆53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合,还允许升降丝杆53相对框架10旋转;升降丝母54可沿框架10的z轴方向滑移地套装于升降丝杆53,升降丝母54还与料盘托架51固定连接,使得料盘托架51与升降丝母54固成一体而一起升降;升降电机52位于料盘托架51的下方,升降电机52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升降电机52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升降电机52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故在升降丝杆53的旋转过程中,带动升降丝母54和料盘托架51一起沿升降丝杆53做升降滑移,以满足将料盘220向上上料的目的。举例而言,在图4和图5中,升降电机52是间接地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例如升降电机52采用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去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当然也可以直接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故不以此为限。 31.如图3所示,取放机械手20包含xy轴移载模组21、料盘取放装置22及机片壳取放装置23。xy轴移载模组21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xy轴移载模组21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同时安装于xy轴移载模组21的输出端,由xy轴移载模组21驱使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一起沿框架1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以满足机片壳取放装置23取放机片壳210及料盘取放装置22取放空的料盘220运动要求。具体地,xy轴移载模组21是包含彼此组装在一起的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中的一者安装于框架10,而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同时安装于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中的另一者。举例而言,x轴移载模 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各可由电机、丝杆、丝母和平移座构成,或者,可由电机、主带轮、从带轮、套设于主带轮和从带轮的皮带及平移座构成,但它们关系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赘述;另,料盘取放装置22及机片壳取放装置23采用真空吸附方式进行取放作动。 32.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料盘上料装置50,实现料盘220批量上料以达到机片壳210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机械手20,用于将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定位收容腔31中,使得机片壳210于定位模座30上进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线移载装置40驱使定位模座30切换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机械手将二次定位后的机片壳210准确地转送至后续的组装设备处;当上方的一个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机械手20将空的料盘220转送,以确保机片壳210继续上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具有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优点。 3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地基处理费用较多时,应考虑易址建设。地基处理中遇到周围已有建筑地基如何处理?如新建建筑地基深度不超过周围已有建筑基础深度时,一般不须做处理。 如新建建筑地基深度超过周围已有建筑基础深度时,应考虑原有建筑基础的稳定性。具体施工时应满足下列条件二次结构浇筑机施工为新建建筑基础与已有建筑基础边缘的小距离;h为新建建筑与已有建筑基础底板高差。 如何确定基础埋深?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地基土层的深度分布。基础宜置于好土层中。 当土质好时宜浅埋,反之,基础埋深宜加大。地下水位。基础置于地下水位以上。
电动细石浇筑机质量保证

点击查看新普机械制造厂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